中国市场在适应新的酒店入华模式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业主希望获取完全的自由度,彻底告别酒店管理公司,实施自主经营。国际酒店管理品牌被业主方撤牌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特别是借助委托管理模式在中国市场快速布局的洲际酒店集团也成为了被撤牌的典型案例,另外,中国第一家希尔顿酒店也在今年初被撤牌。

“如果说是因为有分歧才撤牌的话,主要分歧应该还是在收益上,业主会觉得自己投入大,回报慢,而酒店管理公司又旱涝保收,另外日常经营管理中管理公司非常强势,业主根本无法干预也容易造成一些矛盾。”罗彪说。
实际上,在业主这样的思虑背后折射的是随着竞争愈加激烈,外资酒店品牌管理方的优势越来越弱,而业主方或者国内的酒店管理品牌在迅速崛起。有些业主方比如绿地、万达都自行成立了酒店管理公司,对外资酒店品牌的依赖也随之减弱。
具体而言,从以往的实践来看,外资管理团队的优势在于人员受到长期管理和培训,普遍素质较高,中高层管理团队主要以非中国籍雇员为主,尤其在接待外宾的时候更能够贴近宾客;另一方面,外资管理团队由集团委派,执行管理模式比较到位也是优势之一。
但是,目前不少外资品牌的管理团队已经越来越本地化,此项优势也就越来越不明显。
罗彪表示,以非中国籍雇员为主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除了上述优势外,外资管理团队人员成本高于本地团队很多,对于业主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成本。
“另外,外资团队的劣势还在于仅受过短期培训的本地团队,对品牌的管理模式可能存在理解不透彻,执行不到位的情况;本地团队直接受业主管理,本质上也无法脱离业主在经营管理的一些不合理要求。” 罗彪说。
也因此,从区域看,一些位于二三线城市的酒店更容易被撤牌。在一线酒店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不少外资酒店品牌开始下沉至二三线城市。
罗彪认为,二三线城市的业主经营理念相对落后,本身企业的规模较小,对于权力的控制欲较强,所以在完全委托管理后如收益情况没有达到预期很容易和管理公司发生矛盾,当矛盾无法调和时就面临着撤牌风险。
不过,对于被撤牌的情况,爱默尔认为,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上,业主从合同管理模式转变成特许经营模式,或者是从前两种模式变成自有的品牌都是正常现象。“当然对业主来讲,如果觉得自己的一个经营品牌对他的经营效益来讲更加合适或者合理的话,我们也是非常赞同他去做这样一个决定的。”